答: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,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。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中國體育事業發展,做出“建設體育強國”的戰略擘畫。中國始終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,持續深化國際體育合作,為國際體育事業注入“中國動能”,彰顯大國擔當。
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地區文化交流。中國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體育基礎設施建設,為白俄羅斯、蒙古、科摩羅、湯加、突尼斯、巴巴多斯等國援建并修繕近20座體育場館,涵蓋足球場、游泳館、板球場等不同類型。其中,援瓦努阿圖、薩摩亞等國的體育場館不僅為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提供“硬支撐”,成功承辦太平洋運動會等多場賽事,讓各國運動健兒在競技中增進理解,在切磋中筑牢友誼,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提供積極助力。
體育人才培訓賦能青年發展。中國秉持“授人以漁”理念,“請進來”與“走出去”并重。一方面,中國開設球類、中國傳統體育等35期培訓班,累計邀請柬埔寨、格林納達、緬甸、湯加等發展中國家近2000名相關領域人才來華培訓。同時,中國也派出專業的教練團隊赴各國短期執教,傳授競技體育訓練方法與技巧,幫助當地建立科學訓練體系。馬達加斯加、柬埔寨、玻利維亞等多國受訓運動員在2023年印度洋島國運動會、2023年東南亞運動會、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國際賽事上摘金奪銀,獎牌數實現歷史突破,大幅提升受援國體育“軟實力”,為全球體育事業發展注入持久動能。
“惠民生”工程推動全民健身。中國致力于推動體育資源普惠共享,向所羅門群島、巴拿馬等國家捐贈球類、田徑類共10余批體育器材和用品。向巴勒斯坦捐贈共計約20萬平方米人工草坪,改善當地體育設施,讓民眾在綠茵場上享受快樂,豐富其體育文化生活。中國援建的突尼斯本·阿魯斯青體中心成為社區健身地標,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“中國大院”。
體育無國界,人類心相通。從“同一個世界,同一個夢想”的奧運盛典,到“一起向未來”的冰雪之約,中國以北京雙奧之城的獨特實踐架起文明互鑒的體育金橋,堅定不移促進體育文明互學互鑒。中國愿繼續與全球南方國家手牽手、心連心,以體育合作深化全球發展倡議實踐,拓展南南合作新維度,共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,在競技場內外譜寫平等包容、共同繁榮的時代篇章。